4月29日,普陀区老年大学组织开展西画、国画、书法课程教研活动。普陀区业余大学副校长顾明辉出席会议并讲话。西画、国画、书法课程专兼职教师以及老年教育部工作人员共1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。会议由老年教育部汪静恺老师主持。
课堂实践:从技法到思维的深度重构
活动伊始,普陀区业余大学副教授、普陀区老年大学西画教师孙玥华以《石膏头像五官之一眼睛形象明暗表达》为课例开展教学公开课。孙老师围绕“整体与部分”“共性与个性”两大主题引导学员加深对艺术作品的认识,从“点-线-面”“明-暗-灰”“结构”三个方面引导学员理解光影关系与空间层次,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与学员的交流互动和学员临摹时的个别辅导,还特别提醒学员应该用美工刀削笔以增强线条表现力。在教学反思环节,孙老师强调:老年大学艺术课程的教学需兼顾规范性与适老性,技法训练应服务于生活美感的提升,艺术应致力于改变、丰富老年学员的生活。
研讨共进:共研课程改革与质量提升
互动研讨中,与会教师纷纷表示:孙玥华老师的教学展示干货满满,人文、美术和课程思政的融合设计巧妙,教学过程中注重细节,给自己的课程教学带来很大启发。针对各自授课班级的特点,老师们更是从“分层教学”“课外拓展”“数智赋能”“引领需求”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做法。
领导发言:构建质量提升长效机制
顾明辉充分肯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意义,针对展示教师的教学从“理论与实践的融合”“专业与课程的区分”“教学设计的规范”等方面进行了精准点评,并对老年大学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三点期望:一是教研活动常态化,应定期开展各类课程的教研活动,促使教师们在相互交流中提升;二是教学过程规范化,要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等方面对老师严加要求,通过规范化管理确保老年大学的教学质量;三是教学反馈多元化,应不定期地通过听评课、学员评教等多元途径收集课堂教学的真实反馈,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的提高。
结语:以教研之火点亮课堂之光
本次教研活动聚焦课堂,共研课程改革与质量提升,为老年教育艺术类课程建设注入新动能。未来,普陀区老年大学将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,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、数字化发展,助力老年学员在晚年书写银龄华章。